樓高 2.6m 以下的空間,主燈必須在「亮度足夠」、「不刺眼」、「不壓迫」之間取得平衡。
光量計算要用流明(lm)而非單看瓦數(W),再依空間大小與用途推算需要幾盞燈。
本文提供 坪數×瓦數×流明對照表,涵蓋客餐廳、臥室、廚房三大情境,並解析燈具類型、光質參數與避坑重點,讓低樓高住家也能擁有舒適、均勻的照明環境。
低樓高空間的照明挑戰與設計原則
在台灣的住宅中,2.6 公尺甚至更低的樓高並不少見,尤其是小坪數公寓、新式套房或改裝空間。低樓高的照明規劃,不僅僅是選一盞亮的燈而已,而是必須同時考慮光的均勻度、眩光控制、燈具厚度、空間壓迫感、維護成本等多個面向。
首先,距離近會放大燈具的缺點。在高樓高的空間中,燈光經過一定距離的擴散與反射,眩光問題相對不明顯;但在低樓高環境,光源與人眼的距離縮短,一旦燈具設計不良(例如燈珠直接外露、燈罩過透明),刺眼感會明顯提升。其次,厚重的燈體會破壞天花比例,即便亮度足夠,也會造成心理上的壓迫。最後,低樓高空間的光分佈更容易不均,如果採用單盞過亮的燈,中央光區過亮、邊角陰暗的問題會被放大,影響整體舒適度。
因此,低樓高照明的核心原則可以歸納為三點:
燈具要薄、光要擴散:避免厚燈體與集中光束。
分佈均勻,避免單點高亮:多盞均佈或主燈+補光組合。
光質優先於單純亮度:UGR、CRI、色溫、頻閃控制都要關注。
如何計算低樓高空間需要多少光
選燈時常聽到「幾瓦就夠了」這種說法,但在專業照明規劃中,瓦數只是耗電量的單位,亮不亮要看流明(lm)。正確的做法,是先設定空間的目標照度(lux),再用面積換算所需的總流明,最後才依燈具的效率回推瓦數與數量。
計算公式:
總流明需求(lm) = 面積(m²) × 目標照度(lux) × 餘量係數 1.2
(餘量係數用來補償牆面吸光、燈罩透光率損失等)參考總瓦數(W) = 總流明 ÷ 燈具系統效率(lm/W)
(居家 LED 吸頂燈常見效率為 80–100 lm/W,本文取 90 lm/W 為中值)
常見空間照度建議值:
客餐廳/走道:200 lux(兼顧明亮與舒適)
臥室:150 lux(閱讀區另設 300 lux 局部光)
廚房檯面:350 lux(確保料理安全與顏色辨識)
坪數×瓦數×流明對照表(含三大場景)
為了讓讀者不用每次都重新計算,這裡整理了常用坪數(3/5/7/10/12/15 坪)在三種常見情境下的總流明、總瓦數與建議盞數。
表格中的「建議盞數」是依照單盞 2,500–3,500 lm(低樓高環境的舒適範圍)估算。
客餐廳/走道(200 lux)
坪數 | 流明需求 | 總瓦數 | 建議盞數 | 配置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3 坪 | 2,400 lm | 26.5 W | 1 | 薄型平板燈或霧面高擴散吸頂燈 |
5 坪 | 3,950 lm | 44.0 W | 1–2 | 高擴散吸頂燈,邊角補燈 |
7 坪 | 5,550 lm | 61.5 W | 2–3 | 平板燈+壁燈/燈條 |
10 坪 | 7,900 lm | 88.0 W | 3–4 | 多盞均佈吸頂燈 |
12 坪 | 9,500 lm | 105.5 W | 3–4 | 主燈+落地燈補光 |
15 坪 | 11,900 lm | 132.0 W | 4–5 | 分區多點佈光 |
臥室(150 lux)
坪數 | 流明需求 | 總瓦數 | 建議盞數 | 配置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3 坪 | 1,800 lm | 20.0 W | 1 | 主燈+床頭燈 |
5 坪 | 2,950 lm | 33.0 W | 1–2 | 主燈+閱讀燈 |
7 坪 | 4,150 lm | 46.0 W | 2 | 主燈+間接光 |
10 坪 | 5,950 lm | 66.0 W | 2–3 | 主燈+床頭/衣櫃補光 |
12 坪 | 7,150 lm | 79.0 W | 3 | 分路控制 |
15 坪 | 8,900 lm | 99.0 W | 3–4 | 層次補光設計 |
廚房檯面(350 lux)
坪數 | 流明需求 | 總瓦數 | 建議盞數 | 配置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3 坪 | 4,150 lm | 46.0 W | 2 | 主燈+檯底燈條 |
5 坪 | 6,950 lm | 77.0 W | 2–3 | 主燈+燈條(Ra≥90) |
7 坪 | 9,700 lm | 108.0 W | 3 | 主燈+均勻補光 |
10 坪 | 13,850 lm | 154.0 W | 4 | 多點佈光 |
12 坪 | 16,650 lm | 185.0 W | 4–5 | 分區亮度控制 |
15 坪 | 20,800 lm | 231.0 W | 5+ | 廚房全域高亮防眩 |
低樓高吸頂燈與薄型平板燈的選擇與差異
低樓高環境下,吸頂燈和薄型平板燈各有優勢。高擴散吸頂燈通常具備霧面燈罩與較深的光源位置,可以有效降低眩光,且可使用更換式燈泡或 LED 模組,維護彈性高,適合租屋或喜歡自行調整光源規格的用戶。不過,若燈罩透光過強或燈珠外露,近距離仍可能刺眼。薄型平板燈則以超薄設計和面發光為特點,能提供均勻的照明且外觀平整,對低樓高極為友善,但多為一體式設計,驅動器壽命與維修需考慮,建議選擇長保固或可更換驅動器的款式。
光質與舒適度的技術參數
亮度只是照明的一部分,低樓高環境更應該注重光質:
UGR(眩光值):越低越舒適,低樓高應選擇 UGR 低的燈具設計。
遮光角:建議 ≥ 30°,避免在站立或坐下時直視光源。
CRI(顯色性):Ra≥80 為基本,Ra≥90 能顯示更真實的顏色,特別適合廚房與餐廳。
色溫:臥室 2700–3000K、客廳 3000–3500K、廚房 3500–4000K。
頻閃控制:優質驅動器可減少視覺疲勞,對長時間使用特別重要。
分燈與補光策略
低樓高空間不要依賴單盞超高亮度主燈,因為會造成中央過亮、邊緣昏暗且容易刺眼。建議以多盞均勻佈光為基礎,配合牆面或櫃體的燈條洗牆,增加空間的層次感。臥室可以主燈+床頭燈分路控制,客廳可將主燈、電視牆背景燈、餐桌吊燈分路,廚房則在主燈之外加設檯底燈條,確保工作檯面亮度充足。
避坑檢核清單
不要只看瓦數,要用流明計算需求。
低樓高首選薄燈體、高擴散、低眩光設計。
色溫與顯色要符合空間用途。
保固與維修性必須在購前確認。
分路與調光規劃要提前做。
FAQ 精選
Q:低樓高空間可以用吊燈嗎?
A:可以,但需要控制吊燈的下垂高度,避免阻礙視線或壓迫感。吊燈的光束角建議偏向桌面或局部重點照明,不適合作為整個空間的唯一主燈。
Q:單盞瓦數大就一定比較亮嗎?
A:單盞高瓦數確實能提供更多光,但低樓高環境下容易刺眼且光線不均勻。與其用一盞 5,000 lm 的燈,不如用兩盞 2,500 lm 均佈,舒適度與均勻度會更好。
導購與內鏈
吸頂燈分類(低樓高友善)
延伸閱讀:〈吸頂燈怎麼選〉、〈平板燈 vs 吸頂燈〉